1.“海綿城市”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,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“彈性”,下雨時吸水、蓄水、滲水、凈水,需要時將蓄存的水“釋放”并加以利用。下圖是我國西北某城市依“海綿城市”原理建設的道路綠化帶。“海綿城市”建設對水循環各環節影響最顯著的是( )。
①調節地表徑流 ②調節水汽輸送 ③增加大氣降水 ④增加下滲
A.①② B.①④ C.②③ D.③④
2.下列關于水循環的敘述,不正確的是( )。
A.水資源處于不斷地循環更新過程中,因而“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”
B.海陸間水循環和陸地循環都能使水資源得到不斷的更新
C.水循環實現了陸地和海洋之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
D.水循環影響著全球的氣候和生態,并不斷地塑造著地表形態
3.如圖為“南方某城市水循環部分環節示意圖”,某次強降水后城市發生內澇,原因是圖中( )。
A.南水北調工程主要是對①的影響 B.人工降雨會改變③的時空分布
C.對亞馬孫雨林的破壞會造成⑤的增加 D.植樹造林種草會造成⑥的增加
參考答案及解析
1.【答案】B。解析:“海綿城市”建設可以增加下滲,從而影響地表徑流;對水循環的水汽輸送、大氣降水影響不明顯,選B。
2.【答案】A。解析:A選項,水資源是可再生資源,也要合理利用,如果不合理的利用,水資源也會出現枯竭,故正確;B選項,水循環可以促進地球上各種水體的更新,故不符合題意;C選項,水本身也是一種溶劑,隨著它的移動也會使得巖石圈的化學物質發生遷移。在水循環的過程中,不斷進行勢能和動能的轉換,故不符合題意;D選項,由于在水循環的過程中,不斷進行勢能和動能的轉換,由此產生了流水侵蝕作用,塑造了地表的形態,故不符合題意。故選A。
3.【答案】A。解析:A選項,①表示大氣降水,特大暴雨造成降水過多,是產生內澇的主要原因;故正確。B選項,②是蒸發,蒸發在消水過程中作用不大;故不符合題意。C選項,③是徑流,徑流過快不易導致澇災出現;故不符合題意。D選項,④是下滲,下滲增大也利于積水的減少,故不符合題意。故選A。
4.【答案】D。解析:南水北調工程主要是對地表徑流③的影響;植樹造林種草會造成下滲⑥的增加;人工降雨會不會改變③的時空分布;對亞馬孫雨林的破壞會造成地表徑流③的增加。
免責聲明: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于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,由本站編輯整理,僅供個人研究、交流學習使用,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。如涉及版權問題,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。